天博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精选(九篇)

2024-01-24 08:20:15

  天博青春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生急剧而复杂变化的时期,和健全孩子一样,处在这个时期的聋哑学生对未来有种种幻想,虽然有充沛的精力和一定的探索精神,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足够的自制力,聋哑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相对于同年龄的健全孩子,他们对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兴趣广泛而不能专注,意识超前且不愿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有时有抵触、敌视甚至过激的行为。如何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使他们能在较为平稳、愉快的心态中度过青春期,为将来的成才、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发达的信息环境中聋哑学生听力受限,接受信息容易片面,鉴别能力不强,不论是对我国国情还是西方生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真切的体验,往往不加分析地把他们看到的,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与国内的某些现象简单地比较引起某种“共鸣”,对学习失去兴趣,长期沉迷于上网,他们不惜欺骗老师、欺骗家长,甚至不惜违反学校管理规定,在半夜翻墙出校甚至夜不归宿,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但由于部分家长过分溺爱残疾孩子,又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会做饭洗衣,有的学生把穿脏的衣物攒成堆,等放假时带回家让父母洗。有些学生从小养成了随便花钱的坏习惯,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互相攀比,衣服、鞋子要穿名牌,甚至洗发水也要用名牌。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他们这种种缺乏爱劳动的习惯不能不引起老师、家长的担忧。

  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因素,青少年发育期普遍提前已成为事实。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异,产生对异性的好奇。有些学生出现早恋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不加以正确引导或制止甚至会出现其它不良行为。

  任何一个青少年的思想成长都受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当前,存在着不少与我们对青少年培养目标相悖的消极因素。我们要治理和优化环境,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首先,要优化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工具,如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等的宣传要有利学生的健康成长,要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和全面发展。对优秀人物的先进行为和思想,应大力提倡、推广,鼓励、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环境。学校要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彻底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学校要把橱窗、文化长廊等办成精神文明的传播阵地和窗口,用小环境影响大环境,用学校素质教学推动学生的素质提高。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社会信息的积极影响,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要宣传、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力弘扬英雄主义精神,以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再次,要优化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现在,对于家庭生活不幸的学生我们应给予更多的爱。学校要组织成立家长学校,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同时,也要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家长因经济困难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造成部分学生缺乏热爱劳动的习惯,有其多方面原因。劳动教育形存实亡,造成学生片面发展。再加上社会传播工具宣传的片面性,助长了学生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不良习气。要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必须加强和改革学校的劳动教育。学校要根据各自的情况,设置各种各样的劳动课,开设并办好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劳动基地,既能使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又能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德,也利于培养劳动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劳动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者最高贵,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使学生通过劳动,认识劳动的美,劳动价值的美,体现劳动创造成果的关系等。培养学生自治自理的能力。

  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家庭都要关心和重视的工作。对于学生中的早恋现象,我们要导不要堵,要耐心劝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理智战胜感情。如果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有力措施”,必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动,甚至由公开转入地下,由青春萌动升级为两相眷恋,造成严重的后果天博。当然,学生早恋的情况比较复杂,引导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相机行事,切不能拘泥于一种做法、一种方式,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正面给学生以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伴随青春期而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举办个别心理辅导。使学生身心素质能健康地得到发展。

  早在2004年,中央国务院就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这充分表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家庭个人的小事,而且是关系到祖国繁荣、民族振兴、执政党荣兴的一件大事。说:“教育得从娃娃抓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项着眼于未来、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希望工程和基础性工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每个学校,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安全与和谐,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成功荣兴。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让他们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这是家庭、社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从常规抓起。

  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道德教育使人摆脱动物性,升华意识,是人能够称之为人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有道是,立事者不离道德,调弦者不失宫商。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不要忘记,知识和能力恰恰发端于思想品德的母体。一个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整日琢磨不劳而获赚大钱、偷奸耍滑捞天下的人,决不会有求知的动力和奋斗的热情。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品德与学识是为人一体的两面,所以品学常常兼优,而卑劣多半与无能相伴而行。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转变的重要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侵蚀,其鲜明的特征表现为精力旺盛、好动、逞强、好胜心切。在人的一生中,时时会有相互对立的力量在起作用,正与邪、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人性中的光辉与丑恶总是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每一个人,这对尚未树立起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青少年影响更大。所以需要我们深入持久地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把德育教育植根于处在思想萌动期的孩子心中,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祖国和家庭都希望下一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品学兼优,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但这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付出滴水穿石的功夫,千淘万漉的辛苦,培土固基,修枝剪杈,无论是社会各界、学校老师还是家庭长辈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都要有爱心、倾心、专心和耐心,这是事半功倍,惠及未来,益于个人,也有利于国家的大事。有道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说明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建设国家、民族振兴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道德养成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少年儿童获得“知”的过程,不仅来自于成年人的教育,还来自于他们本身的体验,这是他们认知的重要来源,也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经验表明,高尚的情感、正确的信念、良好的修养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经验同样适用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我们既要向青少年讲道理,更要注重实践经验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既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又要让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对的,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用“知”指导“行”,用行深化知、巩固知、发展知。

  就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城乡少年儿童大多存在社会体验不足的缺陷。一方面,城市少年儿童虽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较过去有很大变化,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大多来自书本、报刊、电视、电影、网络、广播等,是间接的。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明白父母的心愿,在大人的说教中,你说上句,他就会把你想要说的下句讲出来,因为他早已从大众媒体上知道那些道理了,不用你讲。另一方面,农村少年儿童和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的信息相对还很闭塞,对生活的理解依旧仅仅停留在乡土上。一些现代生活准则,具有时代特色的好习惯好品德对他们来说,仍然遥不可及。因此当老师对他们讲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别人的私人空间,遵守交通规则,走路靠右行等,这些习惯在他们的脑海里往往是陌生的。

  在实践方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非常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生活即是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随手拈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实践出真知。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20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发现,爱劳动的孩子和不爱劳动的孩子相比,失业率是1:15,犯罪率是1:10。这说明,一个爱劳动的孩子,往往在未来生活技能及品德上、遵纪守法等方面要远远超过不爱劳动的孩子。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有劳动意识,则说明他心中有他人。所以,在少年儿童时期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是很重要的。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教育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习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到外面参加劳动挣钱。

  实际上,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自主自立能力都比读书、比成绩更加重要,它是孩子成长中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家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对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该是很好的启迪。

  培养青少年的劳动观念要贴近他们的生活,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如帮父母做家务,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在大街上不要随手将废弃物乱扔,要丢进垃圾桶等,以此渐渐形成较高的责任意识。一个缺乏责任心的孩子,往往成就不了大事。所以,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即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也是我们的教育途径。

  青少年尤其是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具有好奇心强,好学善仿,辨别是非能力差,可塑性较大等特点,对他们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对创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道德建设的任务中提到了对青少年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培养他们民主法制观念,不仅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不仅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民主与法制的宣传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懂得依法行使自己的民利,依法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因此,让青少年具有民主与法制观念,可以说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学习一些与自己学习、生活关系较密切的法律法规,如交通、消防、禁毒、妇女儿童、青少年保护、青少年犯罪预防(包括刑法的部分内容)等方面的法规,可以增强他们自我防范和规范自律意识,增强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

  关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问题,已有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但是,以往研究在分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过程中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青年就业和中年失业问题。文章试图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青年就业和中年失业问题为切入点,运用Wallace Huffman的人力资本多期投资理论来分析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问题。

  2007年底,中国农村劳动力达到4.8亿人。从年龄构成看:16岁-29岁、30岁-49岁和50岁以上年龄段的劳动力分别占27.1%、53.4%和19.5%。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盲和半文盲、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和高中级以上学历分别占7.4%、29.9%、50.2%和12.5%。从技能培训来看:未受过培训、受过短期培训、初级技术培训、中等技术培训的分别占76.4%、20%、3.4%和0.13%。在劳动力转移方面:16岁-19岁、20岁-24岁、25岁-29岁、30岁-40岁及40岁以上年龄段的转移比例分别为:57.5%、97.4%、55.9%、34.%和17.8%。在企业用工需求方面:83%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3%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技工以上技能水平,62%的岗位要求年龄在18岁-25岁。可见,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与企业的用工需求有巨大差距;青少年劳动力用工需求旺盛,几乎所有在20岁-24岁年龄段的劳动力都得到转移,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转移比例逐次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可持续性,企业用工年轻化和中年失业化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章铮,2009)。

  青少年就业和中年失业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首先,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行业转移过程中主要就业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现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工作的典型特点是:简单重复作业、技术含量低、对从业人员的体力、反应灵敏度具有很高要求。为此企业更希望雇佣年轻劳动力从事生产,而青少年劳动力则看中了短期利益,缺乏在生命周期早期进行技术培训的投资,纷纷流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生产率下降,而无法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的岗位竞争中获胜时,加之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非农转移的难度加大,最终导致失业。其次,农村劳动力在生命周期的初始时期缺乏必要技能培训的同时,劳动力再培训发展滞后,加之对失业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收益刺激不足,影响了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政策效果。

  解决劳动力转移可持续性问题的两个着力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升级和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在制造业中无特别技术的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但是技术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互补关系(Orazem,1997);更一般的是,随着劳动者技能的增加,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将会变小,劳动和资本最终变成互补关系,特别是对受过较高水平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提高,对技术劳动力需求相对于较少技能劳动力需求在增加,而且增加技术型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是有可能的。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加速调整时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升级是一个重点。在农村劳动力的现有技能水平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升级必然会加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为此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已迫在眉睫。

  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由Wallace Huffman(2001,2007)建立。该模型以家庭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假设家庭是风险中性的,具有三期生命周期。在每期,通过消费人力资本L1t(t=0,1,2)和商品X1t来获得效用:

  一是人力资本生产是初始时期人力资本禀赋或上一期的人力资本投入L2t、购买的要素投入X2t和固定的先天能力要素A2的函数:

  二是农业生产是人力资本服务L3t和购买的要素投入X3t和固定的农业气候条件A3的函数:

  其中,F3()对L3t和X3t规模报酬递减。人力资本投入只改变可用人力资本量,而不改变单位人力资本的工资率。家庭具有原始人力资本禀赋K00,人力资本以δ(0≤δ≤1)的速度折旧,并以α(>

  0)的比例将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可用量:

  人力资本被分配到闲暇L1t、人力资本生产L3t、农业生产X3t和非农场工资工作Lwt:

  其中,Pe3t是农业产出期望价格;Pij则分别是购买的消费品、人力资本生产投入要素和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价格;Wj是单位人力资本的工资率;Cj≥0是家庭生产和消费形成的固定成本;r是固定贴现率。

  在公式②、③、④、⑤和⑥的限制条件下来最大化公式①。最终得出最优的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发现以下重要结果:首先,在每期,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规模是单位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的现值等于边际成本的现值时的量。其次,推迟一期的投资显著降低边际收益的现值,所以在生命早期而不是晚期去制定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优的。在最后一期(时期2)将资源投资于人力资本生产永远都不是最优的,因为这时只有成本,没有收益。但是人力资本生产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当延期进行投资而使得成本节约超过收益的下降时,在两期而不是一期实施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优的。

  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存在不少问题。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使得在现有的培训供给下没有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从而未能实现效用最大化。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的结论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农村劳动力是一个由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构成的群体,年龄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接受技能培训方面应当区别对待。根据多期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将农村劳动力按年龄不同划分为青少年(16岁-29岁)、青壮年(30岁-49岁)和中年(50岁以上)等层次,分别对应于生命周期中的第0期、第1期和第2期。

  确定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优先次序主要是在现有资源下如何在农村劳动力中进行合理分配实现收益最大化。

  农村青少年是即将踏入社会或者刚刚踏入社会不久的人群,是未来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在农村劳动力中占有的比例接近30%。从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中看,青少年处于第0期;因此在青少年时期而不是在晚些时候的青壮年或者更晚的中年时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优的。青少年群体具有最长的工作年限。能够通过在青少年时期的人力资本投资获得收益的同时提高在青壮年甚至中年时期的人力资本储量,从而提高今后的可用人力资本量;并且,能够通过其在青壮年时期的再投资而达到最优,使得其净收益的现值达到最大。

  农村青壮年是目前新农村建设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农村劳动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比例达到了60%。农村青壮年处于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中的第1期;对青壮年的技能培训仍然是能够取得净收益的,只是其净收益要小于第0期的青少年;因此在青壮年时期而不是在晚些时候的中年时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优的。青壮年具有相对较长的工作年限,能够通过其在青壮年时期的投资提高中年时期的人力资本储量,增加今后的可用人力资本量,使得其净收益的现值最大;但是,此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净收益要小于青少年时期的净收益。

  中年劳动力基本上处于生命周期的末期,其在农村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最小,处于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中的第2期,工作年限最短。此时对其进行技能培训是不经济的。

  综上分析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过程中,对青少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最优的;对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则是次优的;对中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则是不经济的。应当优先发展农村青少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合理安排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劳动力技能培训也应是持续的动态过程。根据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人力资本不断折旧,只进行一次性人力资本投资会因为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下降,边际成本上升,无法实现净收益的最大化,这时需要对其进行人力资本再投资,以对人力资本更新,来避免边际收益下降和边际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

  在目前的劳动力培训过程中,更多的是就培训而培训,缺乏再培训体系建设;劳动力再培训的滞后使得劳动力未能及时进行技能更新,原有的技能水平无法承担新的岗位技术要求,最终导致失业。这构成了劳动力转移缺乏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确定现阶段劳动力技能培训优先次序的同时,应当建立农村劳动力再培训制度,以防止劳动力由青少年进入青壮年时由于缺乏再培训使得技术陈旧导致失业的窘境。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可持续性,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用工条件和劳动力培训体系不健全。通过对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的分析后发现:在劳动力培训中,应当优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技能培训,然后合理安排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并建立农村劳动力的再培训制度。

  一是坚持加快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升级不动摇。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升级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的一种刺激: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化解“读书无用论”的毒瘤,防止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行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在青少年时期进行技能培训的需求。

  二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执行,防止义务教育阶段中途退学,把好义务教育关。其次,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使其更能够体现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改善教师队伍,特别是建立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专业和地区覆盖范围,通过相应的技能和经济刺激使得青少年能够顺利接受和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再次,实施高考落榜生的职业教育。

  三是鼓励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再培训。为了使农民工能够顺利达到和适应新的技术要求,需要对其进行再培训。当农民工在企业中从事工作达到一定年限时,应当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的对其进行再培训责任。

  四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对进行技能培训和再培训的认识,提高参与率。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的限制和进行技能培训收益的不确定性,其对技能培训和再培训的认可度不高;需要对其进行更多的宣传和收益刺激来提高其技能培训的参与率。

  1、章铮.从托达罗模型到年龄结构――生命周期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09(5).

  (一)、以完善制度为基础,落实制度为措施,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突出团队组织的服务功能。

  1、根据全乡工作部署,制订出详尽的团委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召开支部书记会议,根据团委工作计划布置各项工作,各团支部再根据本支部实际情况制订出自己的年度工作计划,使本年度的主要工作都能得到布置安排,突出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2、团委认真吸取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积极参加团市、县委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把所学经验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团委也把每次会议作为是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团委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团支部工作例会,落实工作,反馈情况,加强对团支部工作台领导和管理。在团委的直接管理和指导下,保证各团支部各项制度健全,工作正常。

  3、团工作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项基层团干部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团委要十分重视抓好团干部队伍的建设,应加强对团干部理论知识的培训,增强团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继续做好每年度团籍整理工作和团费收缴工作。认真做好上届毕业生团组织关系的转接工作,在转接工作中做到及时、全面。另外,团委还认真做好团员发展工作,给团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吸收入团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青团,加强团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增强团组织和影响力和凝聚力。

  5、为扩大团的影响,团委要重视团的宣传工作,在学校主办广播台、青年论坛。各支部都应配备能力较强的通迅队伍,定期向学校广播台、论坛投稿,歌颂新人新事,交流思想,加强团的宣传工作。还成立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以此扩大影响,交流团工作经验。

  教育是做好人的工作,教育的宗旨是教育好每一个青年,做一名思想好、素质高的有用的人,团委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优势,认真抓好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姿多彩的如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团知识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利用广播电台、黑板报、晨会宣传、主题班会等有效手段对团员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团知识教育等,如教师节期间,组织各团支部开展“向教师节献礼”的活动,培养学生尊师等社会道德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反宣传、知识宣传,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学习苏步青精神、弘扬苏步青精神”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开展“学《守则》、遵《规范》、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日常行为活动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新老团员、入团积极分子、非团员进行团知识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五四”期间,我乡团委和学校团支部联合开展为期3天的“一帮一,献爱心”活动。在团干部的带领下,我乡青少年和在校学生深入到孤寡贫困老人、伤残军人和军烈属家中进行义务劳动。活动中青少年们不仅增长知识,而且锻炼社会劳动能力,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渲染良好的社会氛围。

  2、植树节期间我乡团委组织开展以“还我绿色,美化家园”为主题的的植树栽花活动。在学校种杨树180棵,参加荒山造林,栽植落叶松1.5万株。并对乡各条街道的脏、乱、差进行清理,活动树立一种高标准的环境意识,营造一种绿色的生产、生活环境。

  3、组织举办以“团章、团史”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活动,团委采取活动前集中培训,活动中严格纪律,活动后证书奖励的形式,提高广大青少年团员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业余生活。

  1、抓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服务农村青年增效增收、成长成才。农村团组织要以服务农村为目标,以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为核心,积极推进效益农业开发,狠抓特色项目,带动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奔小康。使农村青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2-3门种植、养殖技术,培养一批立足农村的实用技术人才,真正成为村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全乡工作的重点,紧抓劳务输出这个增收大渠道,借助“阳光工程”的开展,依托县劳务办,等劳务输出单位,组织培训青年有计划向外地输出,进行事后追踪服务,了解他们在外的工作生活情况,确保输出,工作可靠,生活稳定有保障。开创团委为民服务,为百姓办事的新局面。

  2、以党委的“双培双带”活动为模型,开展“双培养”活动。一是,青少年深入生产劳动一线,通过基层的实践,磨练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掌握劳动技能,从而把青少年团员培养成为指导劳动的技术员。二是,团干部深入乡村生产一线,学习科学的工作程序、管理经验,从而把干部培养成为管理者,让其带头致富。

  列宁在共青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是共青团对青年进行教育的纲领。列宁号召青年把学习、工作、斗争与建设的每一步骤联系起来。因此共青团在对青年进行教育中,一直强调把学习和建设相结合,把培养教育青年的全部工作与实际参加建设的斗争任务相结合。过去,在建成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和战后恢复工作中,共青团用一切力量来教育青年无限仇恨敌人,无限忠诚於党和人民;培养青年成为有文化的、健康的、勇於克服困难的新的一代。去年十二次团代大会后,共青团更强调了积极发动青年参加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政治生活,参加党的各种斗争。近年来,在发展巨大的农业任务中,共青团动员青年积极参加开荒、种植玉米和从事饲养工作,为提高物质收获量和减少收获时的损失而斗争。八十多万青年申请开荒,三十万青年参加东部地区开荒工作,团组织了十万个青年种植玉米生产小组;团派了二十万团员青年到养畜场去搞饲养工作。在发展工业任务中,共青团努力教育青年和团员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遵守劳动纪律等方面做出榜样,他们组织了大批团员、青年参加空前重大工程的建设,如派了一万五千人参加钢筋混凝土配件工厂工作,派了一万五千人参加古比雪夫水电站工作。工农业生产中的劳动竞赛,青年生产队、组、共青团监督岗、青年检查队等,是教育青年的学校和课堂,青年们就在这些劳动斗争中获得了良好的锻炼。

  共青团还重视组织青年参加义务劳动和社会工作,如发动青年以义务劳动修建花园、运动场,搜集废铁,建筑农村俱乐部,绿化周围环境等,共青团也组织工厂青年工人义务帮助拖拉机站和集体农庄,如帮助搞讲演、表演文娱节目,帮助组织和辅导各种文艺小组……。青年在这些实际斗争中,深刻地体会到人民事业的伟大,他们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英勇无畏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发挥了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经过这些实际锻炼,青年建设的实际本领,也不断的得到提高,而且懂得怎样去解决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共青团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是空洞的说教的。而是贯穿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共青团很重视运用党和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先进人物来教育青年,发扬青年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他们不仅注意运用党和人民的光荣斗争传统,而且注意运用青年的光荣斗争传统;不仅运用全苏范围、共和国和州范围内的材料,而且还很注意运用本厂、本校的光荣斗争传统来教育青年。

  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家的博物馆起落重大作用。共青团经常组织青年去参现各种博物馆。如莫斯科的列宁博物馆,就帮助青年们具体地了解了伟大革命导师列宁一生的丰功伟绩,了解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道路,教育青年要像列宁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列宁格勒的列宁避难处也吸引了千百万青年,在十月革命前夜,列宁同志在这荒僻寒冷的地方不辞劳苦地工作和学习的情况,给青年以深刻印象。至於用本单位的光荣斗争传统教育青年方面,我们且以列宁格勒的一五七中学为例。这是最早的苏维埃学校之一,在卫国战争时这个学校也从未停止上课,在敌机频繁轰炸的情况下,学生们还英勇地护校,有四十八位同学曾经获得了“保卫列宁格勒”的奖章。每年新生入学,学校很注意对新生讲述本校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对学生们就有很大的鼓舞。

  共青团也处处注意宣传工作好、劳动好、学习好才是好的爱国者。他们善於运用活生生的形象去激励青年为祖国建立功勋。凡是在财政斗争和工作、劳动、学习方面表现得出色的、建立功勋的青年,都得到了各种不同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奖励有国家的、团体的、共青团的,方式有立半身像、大理石上刻金字姓名、登光荣簿、光荣榜、发奖状、奖品、金质和铜质奖章、在团旗、队旗下照像,同时也常常将他们的照片和事迹登在报刊上向青年宣传。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帮助青年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前进的锐利武器,也是以高度的原则精神教育青年关心自己周围的同志、关心集体、关心整个工作

  的重要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共青团工作中的法则。工厂、学校里,青年们有自己的讽刺墙报,取名“锂鱼”、“刺猬”、“蜂”“针”“不讲情面”等,对於劳动、学习中的缺点和坏现象,经常用小品或漫书提出尖锐的批评。这种方式是极受群众欢迎的。共青团十分重视团员大会,在团员大会上充分发扬民主,展开不顾情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讨论团的工作,这对於提高团员思想觉悟、发挥团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团员大会上,不仅对团员及团组织提出批评,也可以批评其他有关方面不关心青年利益的现象。如莫斯科市红色无产者工厂,一次团员大会讨论组织青年的休息问题,不但批评了少数团员酗酒不参加学习,而且还揭发了工厂俱乐部、红角工作中的缺点,如电视机不好,留声机拿走了,座位只有五百个,太少了,集休看戏组织得太少,有的体育设备不好,有的木马烂了等。会议开了、个多钟头,不少团员在会上讲了话,内容很丰富,充满了生气勃勃、战斗的气氛。

  摘要:学校德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等特点.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活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把握重点,有的放矢;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逐步提高;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劳动本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单位,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讲授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学会做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德育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德育活动效果与德育活动方式密切相关。本文拟对德育活动方式进行探讨,就教于有关专家。

  一般说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一个人所能接受的德育大致来自学校、家庭、社区等几个方面。在这几个方面的德育活动中,学校德育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特殊性主要有以下表现:

  就人生旅途来说,几乎每个人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本科四年,一个本科毕业生就有16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把上幼儿园的时间算进去,则时间更长。有些人本科毕业后还要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又要好几年时间。可见,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德育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因而能够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对青少年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教育机构,青少年是受教育者,学校负有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活动的责任,要使学生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懂得怎样做人。在校期间,学生不仅可以接受老师的教诲,而且可以得到同学的帮助,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所以,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概莫能外。

  学校德育涉及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有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等内容;从如何对待读书来说,有端正学习态度、注意学习方法等内容;从政治思想来说,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等内容;从个人修养来说,有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勤劳俭朴、遵守公德、讲究卫生、注意仪表等内容;甚至涉及生理卫生、婚姻家庭等问题,有关内容较为全面。不仅如此,对于绝大多数内容有关知识的传授还相当系统、相当深入,有些还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正因为学校德育具有这些特点,学校德育才显得尤为重要。质言之,学校在德育活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学校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学校德育活动如此重要,那么,学校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德育活动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德育知识极为丰富,涉及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德育过程也是十分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短时期内将所有的德育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不但教师做不到,学生也接受不了。不仅如此,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德育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必须有所区别。学校德育活动要从传授最基本、’最简单的德育知识开始,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注重实际效果。对于小学生,要教育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懂礼貌、讲卫生、刻苦学习、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爱护公物、积极向上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于中学生,上述基本道德规范必须得到拓展和深化。此外,还要讲授生理卫生等知识,强调学生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千万不要沾染酗酒、、吸毒等恶习,不要沉迷于上网和电游。对于大学生,则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对于研究生,不仅要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而且要强调遵守学术规范,成为一个有着良好学术道德的高级专门人才。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学校德育活动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明确,方法得当,不能停留于空洞的说教,要将德育知识与有关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握重点,有的放矢,以便学生加深对德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付诸实践。仅仅进行空洞的说教,一味强调“要怎样怎样”、“应该怎样怎样”,那是很难收到实际效果的,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抵触心理。例如,学校强调中小学生不能私自下河游泳,这是纪律,是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而制定的。每年夏天都有许多中小学生因私自下河游泳而丧生。据统计,2000年以来,湖南省湘潭市水上治安大队从湘江湘潭段共打捞120具尸体,其中三分之二是中小学生。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情况。哒些学生溺水而亡,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家庭来说,都是重大损失。班主任在读报活动中应该趁机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甚至还可以将这类文章剪下、张贴。又如爱国主义教育。小学生对于“祖国”这个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多讲一些历史上民族英雄的故事和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热爱自己的祖国、努力使祖国强大是多么重要;还可以通过教唱国歌、举行升旗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感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再如勤劳俭朴精神培养。现在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绝大多数家庭只有

  一、两个孩子(城镇居民一般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条件较好。中小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有人参加生产劳动,不懂得粮食、衣服等生活必需品来之不易,不知父母的艰辛,难以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培养他们具有勤劳俭朴的精神,这是每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培养这种精神呢?笔者认为,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清楚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过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到社区做义工等。农村学生应该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只有参加这些劳动以后,学生才能认识到粮食、衣服等生活必需品确实来之不易,才有可能珍惜,从而养成勤劳俭朴的精神。把握重点、有的放矢可以使学校德育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其他教育一样,德育也应该以素质教育为主,着重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从容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爱党爱国、勤劳俭朴、尊老爱幼、谦虚谨慎、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等是立身之本,这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才不至于犯严重错误。拿诚实守信来说,一个人如果讲假话、没有信用,那么别人就会看不起他、不相信他,不愿意跟他打交道,他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可能寸步难行,甚至因此受到某些惩罚。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正确对待错误,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错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要能迷途知返、知错必改。如果死不认错、一错再错,那就无药可救了。能够正确对待错误就是一种很难得的高尚品质,是要经过长期修炼才能形成的。又如积极向上。一个人如果消极颓废,那么他的学习、工作肯定搞不好,事业方面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前途,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沾染许多恶习,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危害。在保持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刻苦学习,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较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有用人才。只要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再对他们有进一步的要求就容易多了,同时也就有可能达到目的。教师应该阐明有关利害关系,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只能这样做”和“不能那样做”,帮助学生培养上述基本素质。

  家庭、社区也是德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家庭、学校、社区开展德育活动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道德修养水平的青少年。但是,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家庭、学校、社区开展德育活动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三方经常沟通、相互协调。在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的思想、表现比较容易了解,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离校以后,教师就很难看到学生了,不能直接考察学生在学校之外的言行,只能通过家庭、社区来了解此时学生的思想和表现。在其成长过程中,学生在家庭、社区的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了解学生在家庭、社区的表现,可以检验学校德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可以看出学生是否按照老师教导的那样去做了,也可以看出学校德育活动还存在哪些不足,便于以后改进。现在很多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孩子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爱,祖父母管教有些力不从心,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是不利的。有些留守儿童终年见不到在外打工的父母,为了见到他们,为了引起他们的关注,只好给他们发“死亡短信”,意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学校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失的父爱和母爱。有些孩子沉迷于上网、电游,甚至沾染酗酒、、吸毒等恶习,如果学校经常与家庭、社区沟通,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于挽救这些孩子具有重要意义。

  1996年12月24日,我随深圳市少年先锋队赴港交流团,参加香港童军总部组织的“港岛地域96大露营活动”。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在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应该说是有差距的。在整个露营活动中,我们的孩子睡觉要老师陪伴,大部分同学起床后不会叠被,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的毛病较明显,甚至个别同学在遵守纪律和卫生习惯方面都不及香港的同龄朋友,形成了突出的反差。不容否认这些都是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重理论、重说教,轻活动、轻实践问题的反映。

  1、凡是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好全封闭式的强化军事训练,不仅时间上有所保证,强度也应适当加大,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军人生活和训练的苦与累。负重拉练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方式,高中学生更可以加进一些部队求生存式的野营训练。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心理、生理上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意志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体魄。

  2、凡是学校任何一种教育、教学实践都应该赋于磨难教育的标准,即高强度地学习一门生产技能。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劳技培训属必修课,但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强制性的规定,一般这种培训很容易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所以,根据日本劳技教育的成功经验,一定要订出较高的标准,要争取做到人人“过关”,个个通过考核,这样除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劳动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劳动习惯。

  教师职业是个历史范畴,也是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范畴。教师职业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关系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也关系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固然决定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教育质量水平,然而教育质量的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水平。“依靠教师,办好学校”。这不仅是从学校产生以后总结出来的办学的基本经验,而且也说明了教师职业在提高教育质量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社会的进步,人类生产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人才的培养,都不能离开教师职业。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师职业就会永远存在下去。那么如何完善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教育是开发智力资源的重要投资部门。发展教师职业,提高教师职业修养的自觉性,是做好这一部门工作的关键。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优秀品德。对于已经选择教师职业的人来说,应该在教育这一特殊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教师的教育能力和职业兴趣,养成热爱和尊重教师职业的习惯;也应该用教师本人的活动、个人威信、教育艺术去吸引学生参加教育劳动,尽可能地使最优秀的、最有教育才能的学生成为未来的教师。要达到这两方面的目的,对于从事教师职业,尤其是对于刚刚选定教师职业的青年教师来说,必须对自己的劳动态度提出严格要求,加强教师的职业修养,提高教师职业修养的自觉性。

  这是因为,教师职业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要逐步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必须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期的艰苦的劳动。从全体人民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的分工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教师负有特殊的责任。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文明建设造就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在业务上,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修养。从事教师劳动的教师,为了有效完成人民赋予自己的教育任务,除了加强政治修养外,还必须加强业务修养,即加强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教育技能的修养。

  教师是通过自己掌握一门或几门学科知识来从事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业务能力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能和任务。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能否刻苦钻研业务,是他实现教师职能、教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知识越丰富、越深厚,就越能带引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在《续师说》中写道:“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从一定意义上说,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加强教师的业务修养,是教师的终身职责。

  在进行专业修养过程中,一个教师要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既渊又博呢?首先,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要精深。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构成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先决条件。不精通专业学科的人,严格地说,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加里宁说:“教师首先应该精通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的学科应当不断地进修,了解他的一切细微之处,了解有关这门学科的书籍中各种不同的观点,是他所从事的专业的富有学识的专家,使教学能有成绩的基础。”教师实践完全证实了加里宁这个论断的科学性。一个优秀教师的成绩之所以优秀,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专业造诣较深,善于吸收所教学科知识的新成果,教学时又能做到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取得好的效果。其次,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教师要精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更要掌握临近学科的广博知识。在现代科学知识日益向精细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的今天,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教师如果不打开知识门户,扩大知识视野,没有广泛学习兴趣,仅仅拘泥于所教学科的狭隘钻研,是不能适应知识发展的要求的。一个教师应是所教学科的“专才”,又是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通才”。

  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不能离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每一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国民教育,除了表现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外,还表现为社会教育。这三者的结合,构成一定社会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社会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对个人有教育作用的教育。即环境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有专门领导机构、具体设施、管理计划和各种教育目的的社会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是一定社会的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诸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广播、电视、俱乐部、文化宫、业余教育、学术团体、报刊以及教会等,都是社会教育的设施和活动。这些社会教育的设施及其活动,对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知识的获得、个人道德的形成、巩固和提高,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

  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体育和娱乐等多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吸引群众。其内容和方式是直接或间接地同现实生活相联系。文学艺术的教育活动,更使人们在业余文娱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个人道德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社会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的教师道德,为什么在研究教师与学生、与教师集体、与学校领导、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的正确处理基础上,还要研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师与社会的关系的正确处理呢?首先,因为教师劳动是一种社会性的特殊形态的社会劳动。教师劳动同其他劳动形态一样,也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师与社会的正确关系的处理,教师劳动的过程就不能顺利实现。其次,教师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社会性的。一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也要受到广泛的社会教育;不是一个方面的教育即可成功,而是需要社会的各方面都真正以思想和道德教育青年,使社会教育、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在培养事业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的总目标下进行活动,这就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高尚的社会风尚得到扶持和发展,落后和腐朽社会习惯受到批评和,这就会使学校的教育质量迅速提高,在社会主义社会,许多群众组织和宣传机构的教育作用固然对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然而国家政府机关,企事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各种方针政策的教育,对学校教育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在有些时候或有些方面,社会教育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教育的影响的事例,那是比比皆是的。

  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作用。就其性质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学校教育、教师教育相一致的积极影响;一类是同学校教育、教师教育相背离或相抵触的消极影响。

  从总的情况看,我国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师教育是一致的,由于各种原因,它们之间也反映出一定的矛盾。表现在教师劳动的教育后果和社会后果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什么是教师劳动的教育后果和社会后果?简言之,就是把教师劳动放在教育过程中来考察教育后果,放在社会过程中考查叫社会后果。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劳动的教育后果和社会后果是一致的,因为教师劳动总是处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他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的本身就已经表现了社会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符合。然而教师的劳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他的教育活动是由许多细小的和各种教育任务构成的,要进行多方面的工作,教师在各种条件下完成这些教育任务。在这些任务中,社会利益表现为社会生活无穷无尽的方面及其表现。正是这样,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劳动过程中,就不能排除那些从教育上似乎已完成了任务,但实际上又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后果。比如我国的中等教育中,一段时间存在着盲目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升学的机会,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就偏重知识教育,忽视品德培养天博。教师的这种教育劳动,如从教育后果看,学生升学率提高了,教师是出色有效地完成了教育任务;但从社会后果看,由于学校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道德锻炼,又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出现思想、品德问题留下隐患,形成教师劳动的教育后果和社会后果的矛盾性和差别性。表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不尊重教师和教师劳动,对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认识不足。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劳动是一种特殊的与人类共存亡的社会劳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要靠人才,教师是培养人才的辛勤园丁。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无不看重知识技术,看重教师劳动。我国建国六十多年来,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教育、教师劳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然而,也有少部分人轻视教师劳动,对教师劳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挫伤了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导致教师与社会之间矛盾的形成。

  为了正确处理与调整学校教育、教师劳动与社会教育之间的矛盾,每个教师都应该走出校门与社会紧密配合,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仅教师要主动地、广泛地向有关社会单位反映学校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反映学生要求参加校外活动的意见和愿望,正确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学生,而且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向群众宣传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卫生活动,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积极改造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是要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决定于学校教师的劳动,而且决定于周围环境的关系。为了“使环境符合教育学”,教师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正确处理教师和社会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消除那些损害教育过程的消极因素,把使教师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的工作看作是教育学所担负的社会任务和责任之一。

  内容提要: 香港青少年罪犯矫正工作拥有完备的立法和组织体系,强调“社区为本”理念,重视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善后辅导卓有成效,管教活动灵活多样。这些特点和经验均值得内地借鉴。

  根据香港刑事法律的规定,10岁以下的儿童绝对不负刑事责任;10岁至14岁的少年仅对谋杀和故意伤害他人等严重罪行承担刑事责任;年满14岁以上的人负完全刑事责任。为了加强对犯罪青少年的保护,突出教育为本的原则,香港法律规定对青少年罪犯采取与成年人不同的处遇方式。如《少年犯条例》规定,对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犯罪案件,应由少年法庭受理,羁押在青少年拘留所,执行特殊的审判程序和教育改造措施。法律还对青少年适用监禁刑作了严格限制。根据《刑事诉讼条例》规定,除非没有其他更为恰当的处置措施,任何法院都不能判处年龄在21岁以下的人囚禁。

  为了对青少年罪犯适用最适合他本人的矫正措施,法律在规定多元化的处遇措施的同时,还要求法官在判决之前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犯罪人的个性、体能、精神状态等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由专业人员组成的青少年罪犯评估专案小组,负责向法院提供有关25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人的个人情况调查报告,并推荐最适合其本人的自新计划,供法庭判决时参考。

  在香港,负责青少年罪犯矫正工作的政府机构主要有社会福利署和惩教署。 社会福利署通过社区矫正项目的执行,协助青少年罪犯改过自新。该署具体提供以下矫正项目:

  1、感化服务。根据香港法例第298章感化罪犯条例的有关规定,法庭可对犯有轻微罪行的行为人判处感化令,期限为1至3年。接受感化令者在感化主任的辅导和监督下,可以继续留在社会中正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但必须保持良好行为,并与感化主任保持联络并接受感化主任的指示。如其违反感化令的有关规定时,便须出庭受审,法庭有可能取消感化令并根据其原罪行判处刑罚。

  2、住院训练。根据香港法例第225章感化院条例的规定,对于那些缺乏家庭监护照顾的未成年违法者,以及对于被判感化令而又需要集中管束一段时间的青少年,法官可根据感化主任的报告判其入住感化院。社会福利署现设有7所感化院及感化宿舍,院内一般设有教育训练、职业训练、个性训练及服务社会的训练等。除了加强院内训练外,感化院还尽量增加院童外出机会,如到普通学校就读,到社区中心参加兴趣班,到老人院提供服务,参加社区组织的比赛等。笔者以为,香港的感化院在性质与功能上接近于内地的收容教养及工读学校制度,但其立法和运作更为完善,值得内地借鉴。

  3、社区服务令。社区服务令的主要特点是由法院向罪犯颁布社会服务令,要求该罪犯无偿从事法庭指定时数的有益于社会的工作,以补偿其对社会造成的损害。社区服务令适用于14岁以上,因触犯法例而可能被判入狱的罪犯,工作时数以12个月内不超过240小时为限。法庭在判处社会服务令之前,会参考感化主任的报告及能否为罪犯安排合适的工作。被判社会服务令者必须接受感化主任的监督和辅导,如其在服令期间有不负责任的行为,便会被带回法庭,重新判处其他刑罚。2002年10月,因撞车“顶包”案被判串谋妨碍司法公正罪的香港青年艺人谢霆锋,即被判处240个小时社会服务令,从而避免了入狱服刑。

  香港惩教署负责对被判剥夺自由的青少年罪犯的矫正。根据罪犯年龄、刑期、管教方式等的不同,香港的青少年罪犯矫正机构分为教导所、劳教中心及更生中心等。其中,教导所收押刑期6个月——3年的21岁以下的罪犯,劳教中心和更生中心的收押对象见下文所述。21岁以下的吸毒者则被收容于戒毒所内,同成年吸毒者分开囚禁。此外,惩教署还设有两间专为青少年罪犯而设立的中途宿舍,即丰力楼和紫荆楼。这两所中途宿舍的作用在于收容出狱后暂时无家可归的青少年,以帮助他们逐步适应社会生活。

  此次赴港,我们访问了三所青少年矫正机构,即大潭峡惩教所、沙咀劳教中心和是新成立的励志更生中心。

  大潭峡惩教所建在柴湾地区的一处陡斜山坡之上,是一所专门收容青少年女犯的小型惩教机构。囚禁对象是14岁至21岁的年轻女性。针对青少年女犯的特点,该所推出了亲子探访、女童军活动、学员生日会、外出郊游等活动,这些更生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惩教所还组建了一支全部由青少年女犯所组成的风笛乐队,该乐队经常应邀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已成为展示香港惩教工作形象的一个窗口。

  大潭峡惩教所拥有多间专用教室,并配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周密的教学计划,以对犯人进行教育培训。该所对犯人的培训项目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女犯刑满后就业的需要,很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如办公电脑软件的运用、美容、餐厅服务等。所内还设有实习美容院和实习餐厅,供犯人职业培训之用。女犯的劳动项目主要是从事一些简单的办公用品的制作,如为政府机关制作信封、公文袋等。

  沙咀劳教中心坐落在大屿山岛上,依山傍海,是一所低度设防的惩教机构,分别囚禁14岁至20岁以及21岁至24岁的青少年男犯。该中心虽冠有“劳教”之名,其实同内地的劳教制度有很大不同。根据香港法例第239章《劳教中心条例》的有关规定,劳教中心收容的是经法院判决有罪的青少年男犯;而内地的劳教制度在性质上属于行政性处分,适用于虽有违法行为但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成年人,性别不限男女。沙咀劳教中心注重用严格纪律和辛勤工作来引导青少年罪犯对于法律的尊重。该中心仿效英美等国的青少年皮靴营制度,实行所谓的“3s”(short、sharp、shock)方案,即以刑期短、纪律严和威慑力大为突出特点的军训式管教措施。

  设在沙咀劳教中心内的励志更生中心,是于2002年7月刚刚建成的一个青少年犯教养机构。该中心的主管由劳教中心的首长兼任,但实行独立运作,更生中心的受训生同劳教中心的受训生完全隔离,其管理的模式、程序等也与劳教中心有很大不同。根据香港法例第567章《更生中心条例》的规定,该中心收容的是年龄在14岁以上但不满21岁的男犯。更生中心的工作重点在于职业训练及品格培育,中心所奉行的基本理念可以用“3r”来概括,即协助受训生reconstruction(重建态度)、 resilience(重整自强)、 re-integration(重投社会)。该中心所选的职业训练项目均切合青少年的需要及兴趣,包括电脑辅助设计、机械工程技术及办公实务等。除职业训练外,该中心为受训生提供辅导教育及心理辅导计划,着重协助他们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是困扰当代社会的一个国际性问题,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青少年犯罪也有日益增长的趋势。据香港灭罪委员会介绍,近年来,每1 0 0 宗犯罪案中,2 0 岁以下的青少年就占了3 5 宗。另据香港警方公布的数字,仅2001年上半年,香港警方就拘捕近六千名年龄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人。为了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香港政府及社会极为重视青少年罪犯矫正工作,其一些经验和做法颇有借鉴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强调“社区为本”理念。香港地区立法和司法中,均严格控制对青少年罪犯适用监禁刑,而尽可能把他们放到社会上执行,监禁刑对青少年案犯而言,只是一种例外的、最后的手段。这有助于减少因判刑入狱而导致的“标签作用”和交叉感染等负面影响。例如,香港的感化服务、社区服务令等罪犯处遇措施,就是“社区为本”思想的集中展开。“社区为本”的行刑思想,融汇了刑罚的人道价值和效益价值,代表着行刑发展的趋向。

  2、重视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为给青少年罪犯出狱后顺利就业打好基础,香港惩教机构十分重视对犯人的职业训练,所开设的课程大都考虑到社会需求,又结合青少年自身的兴趣和特点,实用性很强。另外,香港惩教机构注重对青少年罪犯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矫正其不良习性。心理服务的范围包括向法庭及刑罚覆检委员会提供罪犯心理状况评估报告、提供生活技巧训练、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进行心理治疗等。